新闻详情
环境保护部公告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发布:2011/1/18 修改:2011/1/18
隶属:资料共享 点击:5648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0年第26号)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我部组织制订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HJ-BAT-002
环境 保 护 技 术 文 件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Guideline on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Sludge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on Trial)
环 境 保 护 部
2010年2月
目 次
前言
1 总则
1.1适用范围
1.2术语和定义
2 城市污水污泥
2.1污泥的特性及危害
2.2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3 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
3.1工艺原理
3.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3.3污泥产生量及计量
3.4污泥预处理工艺类型
3.5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3.6污泥脱水新技术
4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4.1工艺原理
4.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4.3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类型
4.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4.5污泥厌氧消化前处理新技术
5 污泥好氧发酵技术
5.1工艺原理
5.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5.3污泥好氧发酵工艺类型
5.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6 污泥土地利用技术
6.1工艺原理
6.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6.3污泥土地利用工艺类型
6.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7 污泥焚烧技术
7.1工艺原理
7.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7.3污泥焚烧工艺类型
7.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7.5污泥焚烧新技术
8 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1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概述
8.2污泥预处理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3污泥厌氧消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4污泥好氧发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5污泥土地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6污泥焚烧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附录A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快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确保环境管理目标的技术可达性,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技术依据,引导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指导文件。
本指南可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工程验收以及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依据,是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设计单位以及用户使用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将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及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杭州环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指南中污泥是指在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污泥,不包括格栅栅渣、浮渣和沉砂池沉砂。与城镇污水性质类似的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其处理处置可参照执行。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污泥,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不适用本指南。
1.2术语和定义
1.2.1最佳可行技术
是针对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整体上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与某一时期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得到应用的、适用于不同应用条件的一项或多项先进、可行的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1.2.2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是指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为减少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潜在污染和危害,确保实现最佳污染防治效果,从整体上达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管理活动。
2 城市污水污泥
2.1污泥的特性及危害
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高(75%~99%),有机物含量高,易腐烂。
污泥中含有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致病物质,铜、锌、铬等重金属,以及多氯联苯、二噁英等难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妥善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
2.2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2.2.1污泥处理技术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减容、减量、稳定以及无害化的过程称为污泥处理。本指南中污泥处理技术指污泥厌氧消化和污泥好氧发酵。由于污泥厌氧消化前需浓缩,污泥好氧发酵前需脱水,本指南将污泥浓缩、脱水列为污泥预处理技术。
2.2.2污泥处置技术
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在环境中或利用过程中达到长期稳定,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称为污泥处置。本指南中的污泥处置技术指污泥土地利用和污泥焚烧。
3 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
3.1工艺原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预处理是指采用重力、气浮或机械等方法提高污泥含固率,减少污泥体积,以利于后续处理与处置。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系统中初沉池和二沉池的污泥存储、浓缩、脱水、输送和计量等环节的设备、构筑物和相关辅助设施。
3.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排入集泥池,经提升至污泥浓缩池或浓缩设备。通常规模较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在浓缩后进入消化池。经浓缩或消化后的污泥机械脱水后存储在堆放间,外运处理或处置。污泥预处理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环节见图1。
图1 污泥预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
3.3污泥产生量及计量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的计量是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的基础,本指南对污泥产生量和计量方法做出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在污泥产生、贮存和处理的各单元设置计量装置。
3.3.1污泥产生量
各类型污水处理工艺及相关处理单元污泥产生量的计算参见附录A。
3.3.2污泥计量
3.3.2.1初次沉淀池污泥计量
初沉池不接收剩余活性污泥时,污泥理论产生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1)计算。当初沉池间歇排泥时,采用容积法计量污泥产生量,排泥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8)计算。
3.3.2.2剩余活性污泥计量
设有初沉池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理论产生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2)计算。剩余活性污泥连续排放时,设置流量计计量污泥产生量;生物膜法中二沉池间歇排泥时,采用容积法计量,排泥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8)计算。
不设初沉池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理论产生量参照附录A中公式(A-4)计算。
3.3.2.3消化池污泥计量
设置计量装置计量厌氧消化池进、出泥量和沼气产量。进泥量为初沉污泥和剩余活性污泥之和,参照附录A中公式(A-5)进行计算。连续进出泥时,采用流量计计量污泥产生量,并记录累计流量。采用投配池间歇进泥时,采用容积法计量,并记录每次投泥前后投配池中污泥液位高度和每日进泥次数。
计量污泥消化池产生沼气的计量装置或仪表宜安装在消化池出气管道上,沼气计量装置应具有读取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的功能。
3.3.2.4污泥的出厂计量和报告
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可采用地衡进行计量。城镇污水处理厂应为出厂污泥计量建立完善的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污泥在采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及焚烧等处理处置方式时,城镇污水处理厂应采用运营记录簿(即台账)制度,并将记录结果提交相关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污泥最终处置单位。
3.4污泥预处理工艺类型
3.4.1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常采用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两种方法。机械浓缩包括离心浓缩、重力浓缩等方式。
3.4.2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包括自然干化脱水、热干化脱水和机械脱水,本指南中特指机械脱水。常用的污泥机械脱水方式有压滤式和离心式,其中压滤式主要指板框式和带式。
3.5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3.5.1预处理过程中药剂及能源消耗
3.5.1.1药剂消耗
污泥预处理过程中药剂消耗主要为调理剂,常用的调理剂包括无机混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大类。无机混凝剂适用于板框式压滤,有机絮凝剂适用于带式压滤和离心式机械脱水。无机混凝剂用量通常为污泥干固体重量的5%~20%。有机絮凝剂,如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用量通常为污泥干固体重量的0.1%~0.5%。
3.5.1.2能源消耗
离心浓缩比能耗最高。重力浓缩的比能耗通常在10 kW·h/tDS以下,仅为离心浓缩的1%。
污泥脱水阶段主要能源消耗来自脱水机械主机设备以及冲洗水、药剂添加等驱动力的消耗。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和离心脱水机的比能耗分别为15~40 kW·h/tDS、5~20 kW·h/tDS和30~60 kW·h/tDS。
3.5.2预处理污染物排放
3.5.2.1恶臭气体
污泥浓缩池硫化氢和氨气排放浓度分别为1~50mg/立方米和2~20mg/立方米,臭气浓度(无量纲)通常为10~60。
污泥脱水机房硫化氢和氨气排放浓度通常均为1~40mg/立方米,臭气浓度(无量纲)通常为10~200。
3.5.1.2上清液和滤液
污泥浓缩脱水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和滤液(包括冲洗水)等废水中氮磷浓度较高,氨氮浓度约为300 mg/L,总磷最大浓度约为100 mg/L。
3.6污泥脱水新技术
3.6.1高压和滚压式污泥脱水机
污泥脱水新设备主要有高压污泥脱水机和滚压式脱水机。
高压脱水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湿污泥(含水率87%左右)投入由高压和低压系统组成的机械挤压系统中,经过多级连续挤压,脱水污泥含水率降至30%~50%。该类型脱水机单位能耗约为125 kW·h/tDS。
滚压式脱水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湿污泥(含水率85%~99.5%)投入圆形污泥通道,通道前端为浓缩区,后端为脱水区。浓缩污泥在脱水区经深度挤压后由出口闸门排出,滤液由通道两侧栅格的出水孔排出,并由脱水机下的污水槽收集。脱水后污泥含水率降至60%~75.5%。
3.6.2水热预处理+机械脱水
水热预处理+机械脱水指利用过热饱和高温水蒸汽对污泥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机械脱水,水蒸汽使污泥中生物体的细胞壁破碎,释放结合水,并降低污泥粘滞性。脱水后污泥含水率降至50%左右。
4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4.1工艺原理
污泥厌氧消化是指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从而使污泥中有机物矿化稳定的过程。厌氧消化可降低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污泥体积,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4.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泥经过浓缩池浓缩后,利用泵提升进入热交换器,然后进入厌氧消化池,在微生物作用下污泥中有机物得到降解。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经脱水、脱硫后可作为燃料利用。消化稳定后的污泥经脱水形成泥饼外运处置。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2。
图2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
4.3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类型
4.3.1高温厌氧消化
经过浓缩、均质后的污泥(含水率94%~97%)进入高温(53±2ºC)厌氧消化池进行厌氧消化,有机物降解率可达40%~50%,对寄生虫(卵)的杀灭率可达99%,消化时间为10~15d。高温厌氧消化池投配率以7%~10%为宜。
该工艺的特点是微生物生长活跃,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产气率高,停留时间短,但需要维持消化池的高温运行,能量消耗较大,系统稳定性较差。
4.3.2中温厌氧消化
经过浓缩、均质后的污泥(含水率94%~97%)进入中温(35℃±2℃)厌氧消化池进行厌氧消化。中温厌氧消化分为一级中温厌氧消化(停留时间约20 d)和二级中温厌氧消化(停留时间约10 d)。中温厌氧消化池投配率以5%~8%为宜。
该工艺的特点是消化速率较慢,产气率低,但维持中温厌氧的能耗较少,沼气产能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
4.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4.4.1厌氧消化能源消耗
污泥厌氧消化的能耗主要用于维持厌氧反应温度及维持污泥泵、污水泵(进出料系统)、搅拌设备和沼气压缩机等设备运转。能耗水平取决于厌氧消化搅拌方式,搅拌强度通常为3~5W/立方米。
污泥厌氧消化的电耗占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厂用电的15%~25%;污泥加热的热耗占全厂热耗的80%以上。如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全部用于发电,可解决整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内20%~30%的用电量。
4.4.2厌氧消化污染物排放
4.4.2.1沼气利用排放的尾气
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0%~65%,二氧化碳(CO2)含量为30%~35%,硫化氢(H2S)含量为0%~0.3%。
沼气燃烧或发电会产生尾气,尾气中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
4.4.2.2消化液
消化液中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为300~1500 mg/L;悬浮物(SS)浓度为200~1000 mg/L;氨氮(NH3-N)浓度为100~2000 mg/L;总磷(TP)浓度为10~200 mg/L。
4.4.2.3噪声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噪声的主要来源为发电机。在未加隔声罩的情况下,国产发电机距机体1 m处噪声约110dB(A)。
4.5污泥厌氧消化前处理新技术
污泥厌氧消化前经过前处理,能够减少污泥消化的停留时间,提高产气量。污泥水热干化技术和超声波处理技术是污泥厌氧消化前处理技术中研究较成熟的两种技术。
污泥水热干化技术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使加热后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破碎,释放胞内大分子有机物,同时水解大分子有机物,进而破坏污泥胶体结构,从而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和厌氧消化性能。
超声波处理技术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声空化作用形成的局部高温、高压条件,伴随强烈的冲击波和微射流,轰击微生物细胞,使污泥中微生物细胞壁破裂,进而减少消化的停留时间,提高产气量。
5 污泥好氧发酵技术
5.1工艺原理
污泥好氧发酵是指在有氧条件下,污泥中的有机物在好氧发酵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同时好氧反应释放的热量形成高温(>55℃)杀死病原微生物,从而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的过程。
5.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泥好氧发酵通常包括前处理、好氧发酵、后处理和贮存等过程。前处理包括破碎、混合、含水率和碳氮比的调整;好氧发酵阶段通常采用一次发酵方式;后处理主要包括破碎和筛分,有时需要干燥和造粒。污泥好氧发酵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
图3 污泥好氧发酵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
5.3污泥好氧发酵工艺类型
5.3.1条垛式好氧发酵
条垛式好氧发酵通常采用露天强制通风的发酵方式,经前处理工段处理后的混合物料被堆置在经防渗处理后的地面上,形成梯形断面的长条形条垛。条垛式好氧发酵分为静态和间歇动态两种工艺。
静态好氧发酵是指在污泥混合物料所堆放的地面上铺设供风管道系统,通过强制通风或抽气的方式为好氧发酵过程提供所需氧气。
间歇动态好氧发酵是指采用轮式或履带式等翻(抛)堆设备,定期翻堆,使混合物料与空气充分接触,保持好氧发酵过程所需氧气。
目前通常采用静态强制通风与定期翻堆相结合的条垛式好氧发酵工艺。
5.3.2发酵槽(池)式好氧发酵
发酵槽(池)式好氧发酵是指在厂房中设置若干发酵槽,槽底设供风管道和排水管道,槽壁顶部设轨道,供翻堆机械移转,定期翻堆。发酵槽(池)式好氧发酵的典型工艺为阳光棚发酵槽。
阳光棚发酵槽是指利用阳光棚的透光和保温性能,提高发酵槽内温度。发酵槽底部安装通风管道系统,通过强制通风来保证好氧发酵过程所需氧气。
5.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5.4.1好氧发酵消耗
条垛式好氧发酵能耗为1~7 kW·h/立方米发酵产品。发酵槽(池)式好氧发酵能耗为5~15 kW·h/立方米发酵产品。
5.4.2好氧发酵污染物排放
5.4.2.1大气污染物
污泥好氧发酵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分解时产生恶臭气体,主要包括氨、硫化氢、醇醚类以及烷烃类气体。
污泥好氧发酵的翻堆和通风过程中会产生粉尘。
5.4.2.2水污染物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产生的滤液中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为2000~6000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为60~4500 mg/L。
条垛式污泥好氧发酵采用露天方式时需考虑场地雨水。
5.4.2.3噪声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前处理设备、翻堆设备和通风设备等,噪声水平为70~85dB(A)。
6 污泥土地利用技术
6.1工艺原理
污泥土地利用是指将经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通过深耕、播撒等方式施用于土壤中或土壤表面的一种污泥处置方式。污泥中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本指南中的污泥土地利用不包括污泥农用。
6.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泥土地利用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4。
图4 污泥土地利用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
6.3污泥土地利用工艺类型
6.3.1园林绿化
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是指将污泥用作景观林、花卉和草坪等的肥料、基质和营养土。污泥中矿化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提供丰富的腐殖质和可利用度高的营养物质,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组成,并使营养物质更易为植物吸收。
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时,须根据树木种类采用不同的污泥施用量。
6.3.2林地利用
污泥用于林地利用是指将污泥施用于密集生产的经济林,如薪材林或人工杨树林等。
将污泥施于幼林时,会出现与其他植物种类进行竞争的情况,从而降低幼树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并增强杂草生长能力。
6.3.3土壤修复及改良
土壤修复及改良是指将污泥用作受到严重扰动土地的修复和改良土,从而恢复废弃土地或保护土壤免受侵蚀。污泥可用在采煤场、取土坑、露天矿坑和垃圾填埋场等。
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和环境影响取决于所施用场地的原有用途。
当目标是改善土壤质量时,可采用污泥直接施用或与其它肥料混合施用的方式。
6.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6.4.1土地利用物料消耗
污泥运输车辆和施用机械消耗燃料或电能,其消耗水平与施用量以及施用场地位置、大小和利用情况等有关。
6.4.2土地利用污染物排放
6.4.2.1大气污染物
污泥贮存、运输及施用到土壤中后,污泥中的有机组分会持续挥发或降解,产生恶臭物质,以氨、硫化氢和烷烃类气体等形式排放。
污泥原料的贮存、运输、装卸以及污泥土地利用等过程会排放粉尘。
6.4.2.2水污染物
污泥土地利用时的运输和存储过程有滤液产生。
6.4.2.3有机污染物
经稳定化工艺(厌氧消化和好氧发酵等)处理后的污泥中仍含有未降解有机物,且含有少量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如苯并(a)芘、二噁英、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和多氯联苯等。
6.4.2.4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污泥中主要含有铜、锌、镍、铬、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多以离子化合物形态存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铜、锌和镉造成的环境问题。
6.4.2.5病原菌
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中蠕虫卵死亡率通常大于95%,粪大肠菌群菌值大于0.01。
6.4.2.6营养元素(氮、磷、钾等)
土地利用过程中,污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随径流以淋失的方式进入地表水,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地下水体。
7 污泥焚烧技术
7.1工艺原理
污泥焚烧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有氧条件下,污泥分别经蒸发、热解、气化和燃烧等阶段,其有机组分发生氧化(燃烧)反应生成CO2和H2O等气相物质,无机组分形成炉灰/渣等固相惰性物质的过程。
7.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污泥焚烧系统主要由污泥接收、贮存及给料系统、热干化系统、焚烧系统(包括辅助燃料添加系统)、热能回收和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灰/渣收集和处理系统、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及其他公共系统等组成。污泥干化焚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5。
图5 污泥干化焚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略)
7.3污泥焚烧工艺类型
7.3.1前处理技术
污泥焚烧前处理技术通常指脱水或热干化等工艺,以提高污泥热值,降低运输和贮存成本,减少燃料和其他物料的消耗。
热干化工艺有半干化(含固率达到60%~80%)和全干化(含固率达到80%~90%)两种。热干化工艺一般仅用于处理脱水污泥,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以单机升水蒸发量计)为:热能消耗 2940~4200KJ/kgH2O;电能消耗 0.04~0.90kW/kgH2O。
污泥含固率在35%~45%时,热值为4.8~6.5MJ/kg,可自持燃烧,通常后面直接接焚烧工艺。用作土壤改良剂、肥料,或作为水泥窑、发电厂和焚烧炉燃料时,须将污泥含固率提高至80%~95%。
7.3.2单独焚烧
单独焚烧是指在专用污泥焚烧炉内单独处置污泥。
流化床焚烧炉是目前单独焚烧技术中应用最多的焚烧装置,主要有鼓泡式和循环式两种,其中尤以鼓泡流化床焚烧炉应用较多。
污泥单独焚烧时,在焚烧炉启动阶段,可通过安装启动燃烧器或向焚烧炉膛内添加辅助燃料等方式将炉膛温度预热至850°C以上,然后向焚烧炉炉膛内供给污泥。
7.3.3混合焚烧技术
7.3.3.1污泥与生活垃圾混烧
在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机械炉排炉、流化床炉、回转窑等焚烧设备中,污泥可以以直接进料或混合进料的方式与生活垃圾混合焚烧。
污泥与生活垃圾直接混合焚烧时会增加烟气和飞灰产生量,降低灰渣燃烬率,增加烟气净化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生活垃圾发电厂的发电效率和垃圾处理能力。
7.3.3.2污泥的水泥窑协同处置
经水泥窑产生的高温烟气干化后的污泥进入水泥窑煅烧可替代部分黏土作为水泥原料,达到协同处置污泥的目的。干化后的污泥可在窑尾烟室(块状燃料)或上升烟道、预分解炉、分解炉喂料管(适用于块状燃料)等处喂料。
利用水泥窑系统处置污泥时须控制污泥中硫、氯和碱等有害元素含量,折合入窑生料其硫碱元素的当量比S/R应控制为0.6~1.0,氯元素应控制为0.03~0.04%。
利用水泥窑焚烧污泥的直接运行成本为60~100元/t(80%湿污泥)。
7.3.3.3污泥的燃煤电厂协同处置
可利用燃煤电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锅炉和链条炉等焚烧炉将污泥与煤混合焚烧。为提高污泥处置的经济性,优先考虑利用电厂余热干化污泥后进行混烧。
直接掺烧污泥会降低焚烧炉内温度和焚烧灰的软化点,增加飞灰产生量,增加除尘和烟气净化负荷,降低系统热效率3%~4%,并引起低温腐蚀等问题。
利用火电厂焚烧污泥的单位运行成本为100~120元/t(80%湿污泥),系统改造成本约为15万元/t(80%湿污泥)。
7.4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7.4.1焚烧物料消耗
污泥焚烧消耗的物料主要是燃料、水、碱性试剂和吸附剂(如活性炭)等。
为加热和辅助燃烧,需添加辅助燃料。将重油作为辅助燃料时,其消耗为0.03~0.06 立方米/t干污泥;将天然气作为辅助燃料时,其消耗4.5~20 立方米/t干污泥。
污泥焚烧主要用水单元是烟气净化系统,水耗均值约为15.5 立方米/t干污泥。其中,干式烟气净化系统基本不消耗水,湿式系统耗水量最高,半湿式系统居于两者之间。......
同类新闻
- 2021/10/14 济南金穗叠螺机工作运行原理
- 2012/3/22 水处理技术的展望——超声波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 2011/1/18 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稳定达标的工艺流程分析与建议
- 2011/1/18 环境保护部公告
- 2010/7/10 各种废水处理技术(图纸)